郑州
切换分站
免费发布信息
    河南领先心理青少年心理专家: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分享  | 2025-07-26 21:25:23发布 信息编号:830402
  • 置顶
  • 收藏  |
  • 删除  |
  • 修改  |
  • 举报  |
河南领先心理青少年心理专家: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 河南领先心理青少年心理专家: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 地址:金水区 未来路街道 125.40.74.* 河南省郑州市联通
    • 联系人:徐老师
    • 电话:1583819**** 点击查看完整号码
      • 便民网提醒您:让你提前汇款,或者价格明显低于市价,均有骗子嫌疑,不要轻易相信。
  • 信息详情
河南领先青少年心理专家:用爱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才能感受到规则是爱的一部分;用惩罚的方式去给孩子规则,孩子感受到的是恨,而不是规则。今天我们一起先来认识惩罚,学习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 
一、对于惩罚的认识: 
1、惩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没有价值感、自怜; 
2、孩子在惩罚中会把精力分散到如何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利于孩子发自内心地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二、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及案例参考:  
1、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对“问题”行为的注意力转移到帮助家长做事或者有趣的事情上: 
适合:不太严重或者偶然性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随意拿货架上的商品 
反例(家长):“你再乱拿,看你爸爸来了,怎么收拾你!” 
正例(家长):“宝贝,你来帮我挑三个最红的苹果吧!” 
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攻击孩子的人格),让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影响: 
适合:行为的后果比较严重,需要及时予以纠正、明确态度的问题 
案例:孩子在超市里跑来跑去 
反例(家长):“你太鲁莽了,晚上不许看电视!” 
正例(家长):“我不喜欢你这样!小孩在过道乱跑会干扰别人购物!” 
3、表明你的期望:对于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并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适合:问题影响不大,属于主观上非故意的行为 
案例:孩子把从家里带出去的玩具弄丢了 
反例:“你怎么又把玩具弄丢了,以后不许你带玩具出去了!” 
正例:“我希望你能保管好自己的玩具,下次能让它和你一起回家!” 
惩罚原本是以让孩子改正问题为目的,却常常最终成为我们发泄自己情绪的借口,我们痛快了,可是孩子却受伤了。多一些对孩子的尊重、会多一份孩子对您的尊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如果你在管教孩子这方面有困惑,可以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河南领先心理咨询会为您匹配适合您的青少年方面的权威专家帮助您。 
由河南领先心理咨询整理如涉及版权,请及时告知进行处理! 
青少年心理专家,如何管教孩子,河南领先心理咨询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郑州便民网看到的,谢谢!

河南领先心理青少年心理专家: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

  • 您可能感兴趣
查看更多
    温馨提示:本页信息由用户及第三方发布,真实性、合法性由发布人负责,请仔细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