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情况,孩子已经成人了,却还因为各种原因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种“共生”的家庭关系在东亚最是典型,由此形成一个个关系紧密的家庭,同时,也累积了一代代的家庭矛盾。
1,父母和孩子,谁不肯“断奶”
“共生”关系的家庭,往往缺少“分离感”:孩子虽然成年,但是父母依然会以监护人自居,爱着或控制着孩子。
即便孩子长大成人,父母还是想为他们安排好道路。这就是中国式家长,归根到底是他们把自己的价值感都放在孩子身上,看不到除此之外自己的价值。某银行曾发布过一份全球教育报告:超过82%的中国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作出“牺牲”的准备;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几乎完全丧失了个人时间。
这种“牺牲”,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却有些现实和残忍:父母通过对孩子的控制来实现自己的占有欲;通过对孩子的依赖来获得自身的安全感,通过对孩子的呵护来寻找价值感。
2,父母得体地退场,是一种修养
父母离不开孩子,是父母不愿意成长,不愿意从父母身份毕业。可也有不少孩子,成年后离不开父母,宁愿呆在共生的亲子关系里,也不愿意独立。
一方面,他们缺乏内在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他们怕自己离开父母,会让父母伤心,认为自己不孝顺。由此陷入互相胶着、互相“需要”的共生关系:
可是,孩子长大了,就应该和父母分离,各自进入自己的成人世界,活出自己的样子。这种心理断奶在孩子青春期就应该完成,同时,父母也应该“断奶”,接受“父母身份是有期限的”这一现实,得体退出孩子的生活。
3,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是自我成长
其实孩子和父母,很多时候都是不平等的。小时候,孩子仰视父母,靠父母的照顾才能成长;长大后,父母仰视孩子,靠孩子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模式下的家庭,很难各自独立。心理学大师海灵格曾说过:“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什么是界限感?是在人际关系中,懂得自己与其他人或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界限感,会让一段关系变得舒服,是掌握适当的分寸,你有你的空间,我有我的自由,各得其乐。
心理学者曾奇峰说:“抚养者越是能够给予孩子高品质的亲密关系,孩子就越有能力扶养者分离。”
其实,父母子女一场,活成自己,是孩子和父母给对方最好的礼物。
如果您在亲子关系,家庭婚姻,两性关系,青少年心理,个体心理(抑郁、焦虑……)等方面有困惑,可以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河南领先心理咨询中心会为您匹配适合您的权威专家帮助您。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改编如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郑州便民网看到的,谢谢!